尊敬的各位养老同仁:
大家上午好!众所周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逐年加重,老龄化社会这个概念也在媒体中多次被提起,对于我们从事养老行业的人来说,如何认知老龄化社会、如何适应老龄化社会、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就显得非常重要。接下来,通过《大转折:从民生、经济到社会——老龄社会研究报告(No.1)》开始我今天的演讲。
老龄化之所以如此快速,是因为有三动力:
一是长寿:老龄化“发动机”;
二是少子:老龄化“加速器”;
三是迁移:老龄化“变压器”。
老龄化进程加快,迅速从全球到中国,发达国家老龄化起步最早且领跑世界老龄化,老龄化规模和速度遥遥领先,全部进入老龄社会。
发展中国家虽然老龄化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迅速,并且后来居上。全球老龄化已是大势所趋,数量上,老龄人口持续增多,规模上,步入老龄化的国家越来越多。
中国老龄化发展有四个阶段:
一是快速老龄化阶段,2009年开始第一个增长高峰,2022年开始第二个增长高峰;
二是急速老龄化阶段,2029年总人口数量达到峰值14.63亿;
三是深度老龄化阶段,2046年开始第三个增长高峰,2053年老龄人口达到峰值4.87亿;
四是重度老龄化平台阶段,2054年老龄化水平达到峰值34.9%。
未来中国老龄化呈现“四超”格局:
一是超大规模的老龄人口,2070年前中国将一直是世界上老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二是超快速度的老龄化进程,世界上除日本外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
三是超高水平的老龄化程度,2090年前,中国始终是世界上80岁以上高龄人口最多的国家;
四是超稳定的老龄化结构,2054年前呈持续增长状态,2054年后长期稳定在34%左右的高位。
中国从未备先老、未富先老到边备边老、边富边老。
国家方面,政策体系更加成熟健全。“十三五”涉老专项规划20多项,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出台的涉老政策近300项。
社会方面,全社会充分关注。三扩展:关注人群、关注视角、关注领域。
经济方面,发展迅速,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快速缩小。
服务方面,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养老机构、养老设施、养老床位快速增长。
老龄社会四个表征:
第一,人口特征。个体变化显著生命长度,平均预期寿命明显提高,老龄期占比明显提高接近四分之一,各种需求明显增强。人口总量先升后降,劳动年龄人口数量先升后降,老龄人口数量先升后降,老少结构倒置, 城乡分布不均衡,区域分布不均衡。
第二,社会关系。小型化、少子化趋势明显,独居和空巢老龄家庭持续增加。家庭方面,老人的传统优势逐渐丧失,从强势转为弱势;成年人和年轻人地位和作用持续提升,开始处于主导地位;社会方面, 代际矛盾增多,代际鸿沟加深。参与社会生产方式变得多样,如就业渠道,工作报酬,参与形式等等。
第三,社会规则。老龄群体社会地位提升,老龄群体社会作用增强,社会管理体系重心转移。
第四,文化心理。文化形式更加多样,社会孝文化受冲击,内容和形式发生变化,心理准备严重不足。
老龄化不仅是一个民生问题,也是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人口老龄化与经济中速增长趋势交织并进,所以要寻求社会经济发展新动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新常态,我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
老龄社会下的企业和产业,也将面临更严重的竞争与挑战,所以老龄社会要求更高的全要素生产率,适老化加大社会基础设施的变革以此应对人口老龄化。老龄产业亟待发展,更需要创新与融合,“互联网+”为老龄群体赋能,创新与融合满足助老养老需求,智慧城市战略背景下的适老化改造。
老龄社会下中国公共政策五原则:
一是参与。积极看待老龄生活,积极构建百岁人生规划,积极看待老龄人口,构建参与型社会。
二是包容。立足年龄包容、能力包容、理念包容和文化包容,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加强社会美德教育。
三是融合。不同年龄群体相互融合,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个人间的融合。
四是精准。充分考虑当地个性,充分认清独特性和长期性,充分结合发展大势。
五是可持续。推动全民终身健康促进方略,引导多元利益群体参与,建立以家庭为中心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老龄社会下中国公共政策四方向:
一是人口政策,突出差异性。政策出台要根据各地区人口发展具体情况,对国外延迟退休、长期照护险等做法应充分结合实际并进行适应性调整,应对少子化要综合施策,不能只是单纯地全面放开计划生育。
二是保障政策,突出公平性。把解决老龄群体的问题提升到解决全体公民老龄期的问题,全体公民进入老龄期后都能够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幸福生活;逐步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制度;逐步建立国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整合重构三大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是技术进步,突出创新性。老龄产业潜在市场价值巨大,涵盖第一、二、三产业,涉及多个领域;激发老龄产业活力,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谋求老龄社会的长期发展和繁荣稳定。
四是产业政策,突出全面性。老龄社会下,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面临重大拐点,传统基于劳动力持续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正走向尽头,以技术与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未来产业发展的长期趋势;依靠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最大程度抵消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人力资本投资,带动人才培养,提高劳动力质量。
未来,让我们携起手一起推动中国从年轻社会到老龄化社会顺利过渡,共同发展。谢谢各位!
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2 京ICP备16005488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园博园南路1号渡业大厦 邮编:100081 电话:159011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