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
编者按——智能养老瞭望
本文为甘肃省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思考,但以管理创新推动科技创新的思路,适用于整个科技领域,供参考。
“十二五”以来,甘肃省注重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积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13年万人口科技论文数2.70篇,居全国第11位;2014年全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排在全国第19位,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为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科技创新与创新驱动战略的要求相比,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创新主体不活跃、科技创新与产业结合不够紧密、科研成果就地转化利用及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偏弱、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整体实力不强,科技人才结构不够合理,人员交流不够畅通,评价激励机制亟待完善,资源重复分散等。究其原因,就是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仍需继续深化,需要通过管理创新来有效推动科技创新。
在中外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二者是相互推动、相互依存的良性互动,科技研究本身作为一种创新活动,应当不断强化管理本身的创新,从而为科技创新提供动力和活力。一方面,科技创新不断促进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组织机构的不断发展,而管理观念的培养、方法的实施和管理组织的构建反过来极大地促进科技的创新,两者之间是一种内在的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因此,在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创新直接表现的是科技创新,而背后支撑的往往是管理创新。对此,必须高度重视,认真把握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辩证关系,坚持问题导向,做好统筹协调,通过管理创新来促进科技创新,从而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视察时提出的“着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力”的明确要求,以源源不断的科技成果为甘肃经济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实现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有机联动
要在战略谋划上突出顶层设计,按照科技创新的规律,确立管理的总体目标、任务和措施,注重重大需求和问题导向,立足于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对全社会研发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发明专利授权数量、民营科技企业总数等核心管理指标提出具体的、可量化的要求,在战略主体上要突出企业地位,在战略方向上要突出产业升级,在战略布局上要突出以点带面,研究推动出台一批针对性强、可操作的管理措施,科学确立分阶段的战略目标和管理路径,形成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打造一批有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创新型产业和企业,整体推进创新型甘肃建设,使我省产业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实现弯道超车。
一是要通过科学管理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要认识到当今信息网络、生物科技、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正孕育一批具有重大产业变革前景的颠覆性技术,将不断创造新产品、新需求、新业态,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驱动力,推动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刻调整,将催生产业重大变革,成为社会生产力新飞跃的突破口,成为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此,要围绕创新链配置好科技资源,创造性地综合运用各类政策工具,引导全社会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投入科技创新的新格局,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的有机衔接,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是要注重建构和完善“互联网+”经营管理模式,发挥科技创新对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互联网时代,随着大数据的普及,人类活动将全面数据化,云计算为数据的大规模生产、分享和应用提供了基础。工业互联网、能源互联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网络形态不断涌现,智慧地球、智慧城市、智慧物流、智能生活等应用技术不断拓展,将形成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信息网络环境,推动着人类生产方式、商业模式、生活方式、学习和思维方式等发生深刻变革。互联网的力量将借此全面重塑这个世界和社会,使人类文明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迈向新的“智业革命”时代。为此,作为产业急需转型升级的甘肃省,一定要借助“互联网+”的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科技创新为“互联网+”的产业发展提供丰富高效的工具与平台。
全面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率效益
当前,我省科技创新各自为政、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科研项目重复布局、科技队伍低水平竞争等问题依然突出,制约了科技产出的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我们完善政府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机制,充分发挥科技智库在创新决策中的咨询和支撑作用,加强对落实国家创新战略与政策的统筹协调。
一是要构建分工合理、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机制。要明确界定不同创新主体在创新体系中的定位,加快科研院所分类改革,完善高校科研体系,加强产学研紧密合作。要持续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对基础性、公益性和战略性高技术研究的投入比重,提高对人力资本的投入比重,加强和改进对创新投入的绩效评估和监管,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二是要深化省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整合现有省级科技计划,健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协同机制,建立政府与企业的创新对话机制,支持大中型企业建立健全高水平研发机构,牵头组织实施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研发项目。要完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布局,发展壮大一批“科技小巨人”。要促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形成市场化整合、规范化运行、社会化管理的格局,继续推进科研评审、人才评价和机构评估改革,形成合理的评价机制,推进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完善评审流程。
全面注重以人为本管理,提升科技人才创新能力和创新动力
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要素,我们要以全球视野吸引和凝聚一流人才,着力培养一批科学大师和新一代优秀青年科学家,造就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型企业家,使我省成为高端创新创业人才的集聚高地。
一是要优化创新生态系统,营造良好创新环境。总体上看,我省激励创新的政策还不完善,公平、开放、透明的创新环境还未形成。为此,要完善创新法治环境,逐步形成以保障和促进创新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确立正确的评价导向,根据不同创新活动的规律和特征建立健全评价制度体系,引导鼓励科技人员增强创新自信,敢于拔尖、安心致研;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科学普及,引导公众关心、理解、支持、参与创新创业;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综合运用产业、金融、财税等政策,引导全社会加大创新投入。
二是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管理保障。当前科技创新活动日益社会化、大众化、网络化,新型研发组织和创新模式将显著改变创新生态,使创新门槛迅速降低,协同创新不断深化,创新生活实验室、制造实验室、众筹、众包、众智等多样化新型创新平台和模式不断涌现,科研和创新活动向个性化、开放化、网络化、集群化方向发展,催生出越来越多的新型科研机构和组织。以“创客运动”为代表的小微型创新正在掀起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这些趋势将带来人类科研和创新活动理念及组织模式的深刻变革,激发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作为欠发达地区的甘肃,一定要积极推出各类特殊的创新政策和人才计划,采取超常规的管理措施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紧紧围绕重点行业和优势产业发展需要积极引进急需紧缺的各类高端人才。要实施创新人才推进计划、千人计划、杰出青年基金、基础研究创新群体等计划,培养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科学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实现科技人员技术成果股权激励和知识产权抵押融资,真正使创新人才经济上有保障、社会上有地位、政治上有荣耀。
来源:甘肃日报,
作者:鲜静林 省委党校工商管理教研部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