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专递】美国:老有所用 余热生辉
古语云:“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在传统观念里,老年人为事业和家庭操劳半生,当他们步入晚年,理应享受退休生活,颐养天年。然而,并不是所有老人都安于聊天、喝茶的清闲生活,老当益壮者亦不在少数。在美国,很多老年人并没有因为年龄增长而放弃工作,仍坚守在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
美国不设立法定退休年龄
美国《社会保障法》规定,年满62岁退休者,每月可获得部分社会保障金;年满65岁退休者,每月可获得全额社会保障金。美国人口调查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当前美国的平均退休年龄为62岁,并呈现上升的趋势。由此可见,在退休年龄上,美国政府虽有所倾向,但并不强制人们于规定年龄退休,目前大约有一半的美国老人在65岁以后仍然留在工作岗位。
在美国联邦法院里,有不少德高望重的长者。依照美国法律,联邦法官除辞职、死亡、被定罪、被弹劾外,并无任职期限,可终生任职。韦斯利·欧内斯特·布朗是美国历史上最年长的联邦法官,他任职于美国堪萨斯联邦地区法院直至去世,享年104岁。在100多岁的时候,他依然坚持审理案件,身体不适时就在鼻孔插上氧气管,但工作起来一丝不苟,思维敏捷,公正不阿。
老年人虽然体力大不如前,但其智慧、经验是年轻人所缺乏的,而且办事比较成熟、稳重,特别适合担任像法官之类的职位。因此,老年人是宝贵的人才,他们不仅可以贡献才智,还能向年轻员工传递技术、经验,培养后辈。
低龄老人、健康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失能老人
人们常把60岁以上的人统称为老年人,其实这一年龄段还应进一步划分。根据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新的年龄分段,60岁至74岁为年轻老年人,75岁至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人。虽然都是老人,低龄老年人和高龄老人,健康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往往差别很大。健康的低龄老人完全可以承担照护高龄和失能老人的工作。
低龄老人、健康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失能老人益处颇多。首先,老年人更加了解彼此的忧虑、困扰,相似的心理让他们容易沟通,能缓解孤独情绪,提供精神慰藉。二是有利于发挥低龄老人、健康老人的余热,实现他们的价值。三是在照顾其他老人的同时,低龄老人、健康老人也能对未来自己年龄增长、体质变弱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在照料他人时也积累了经验,以便更科学地照顾自己。
美国最大的居家养老护理机构仁爱华(RAH)公司有一位杰出的老年员工玛丽。玛丽于2003年加入仁爱华时,已经79岁,每周工作50个小时。玛丽的第一个客户患有帕金森症。客户的妻子看到一个瘦弱的老太太来照顾自己的丈夫,心里很不高兴。但玛丽的服务并没有让客户失望,她照护这位客户5年,直至其离世。玛丽十分热爱自己的工作,她的敬业态度令人钦佩,连很多年轻人都自愧不如。在仁爱华工作的11年间,玛丽从未迟到,也从未请过病假。2012年,飓风“桑迪”来袭,当地停水停电一周。在如此恶劣的情况下,玛丽吃些干麦片,用海绵沾着矿泉水洗个澡,然后便又投入了工作。现在玛丽已经90岁,依旧充满激情地为需要帮助的老人提供服务。
老年人与青少年搭档互助
美国芝加哥温莎公园退休社区的老人与巴西CNA 语言学校的年轻学生通过视频通话,成为语言伙伴。老人们与学生们视频,就如同见到孙子、孙女一般高兴,与年轻人聊天,排解了心中的烦闷。芝加哥的老人们通过和青少年对话,矫正他们的英文发音,教会他们地道的英语表达法,提高了孩子们的英语口语能力。这个语言伙伴项目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让巴西学生有了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另一方面解决了美国老人生活孤独、无人倾诉的苦恼,让他们感到自己虽老,但是依然被年轻人需要,能为别人做出贡献。
退休后的慈祥老人通常比身兼数职的中年人有更充裕的时间,对孩子更有耐心。老年人和青少年结成对子,互相帮扶,以老年之稳健补青年之浮躁,以青年之活力补老年之颓唐,于个人,于社会都大有裨益。
有人老来不问世事,喜欢专享天伦之乐,也有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上述美国的实例证明,老年人仍然可以发光发热,为社会做出一定的贡献。木柴经过不完全燃烧变成木炭。木炭看似腐朽,却能在燃烧时产生更大的热量。积累了大半辈子经验与智慧的老人,岂不正如木炭一般?
(来源:《福利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