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宁心语】变老的世界,如何创新

在参与养老服务工作的时间里,我总是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面孔,大家对我有一些了解之后,也会问我为什么选择留在中国。在我个人的心目中,选择留下是因为自己的父母正在老去,父母需要我;是因为养老服务信息化行业的发展需要每个参与者不断贡献,行业需要我;是因为我们的国家面临着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祖国需要我。
因此从2010年起,我选择了和每一位同行之人共同探索养老信息化道路,也非常感谢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机遇,让我们走在一起,更感谢大家一路走来对我的认可,让我更有信心和决心做更多的思考、研究和探索,今天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我近期基于一定研究之后的思考内容,话题是“变老的世界,如何创新”。
对于这个话题,我将从两方面进行展开,首先是“世界正在变老”,即我们目前所感知到的老龄化。其次是“我们如何创新”,即面对老龄化,我们应该通过创新寻求突破点以及从哪些角度进行创新。
世界正在变老
现在养老是一个非常热的话题,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听到相关的信息,但同时养老似乎也变成了一个消极的话题,因为每个人都感受到了在快速老龄化背景下,养老问题棘手且充满困难。最明显的体现是从个体角度出发,大部分家庭仅有一个孩子,这种家庭结构让个人、家庭、社会和政府都不知道该如何应对老龄化。这种困境与不解是每个人以及社会都在面临的。
首先,“变老的世界”这一现象是人类发展胜利的结果。在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完善,我们的社会条件不够良好的时候,个体无法生存太长时间,因此以前并没有出现过老龄化问题。随后,人类社会经历了数轮科技革命,人类的生活、医疗和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同时全球的人类平均寿命也在不断增长,中国的平均生命预期值已经达到了75岁。寿命的大幅延长鲜明地显示了人类发展进步的过程,可以说,人类社会的银发潮及“变老的世界”是人类文明近百年中创新发展带来的胜利果实。
而对于人类发展所带来的长寿,我们如今的措手不及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我们目前还不足够了解长寿的内涵,主要原因是人类社会刚刚开始享受长寿带来的全新文明状态。第二个方面是变老的世界仍在完善和发展之中,其本身的动态演变具有不确定性。所以养老问题亦或是老龄问题是具有矛盾性的,它们既是人类进步的成果,同时也是人类将要面临的一个挑战。
对于老龄化的挑战,有两个值得关注的角度帮助我们去思考和探索。第一个角度是个体层面的“再见的勇气”,即我们如何面对衰老甚至死亡。第二个角度是群体层面的“正确认识老龄化,不做忧虑与恐惧的奴仆”,即我们如何消除面对老龄化问题的怀疑和恐惧。
对于“再见的勇气”,我个人因为姨妈在今年8月份去世而深有感触,在姨妈最后的时间里,我一直陪伴着她并且感受到,虽然我自己从事老龄化相关的工作,但遇到非常痛苦的衰老乃至死亡问题,个人从情感层面是无法坦然面对的。《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曾经说道:“生命的最后一课必定是衰老与死亡。”因此社会老龄化的课题一定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我们都会经历衰老以至于死亡。这说明老龄化问题的本质与每个人息息相关,并且老龄化所带来的衰老和死亡是个体必须要面对的人生课题,更是一个令人非常压抑的课题。而当前的社会情形是,“社会老龄化”这一课题成为社会不断上升的压力,而我们还远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哪怕是想象老龄化社会给每个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影响。因此如何面对衰老甚至死亡,是一个值得每个人关注和学习课题,它将有助于我们面对老龄化带来的个体挑战。
与个体挑战相呼应的群体挑战,则是需要我们正确认识老龄化,不做忧虑与恐惧的奴仆。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带来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福祉的提高;医学科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更使人类社会开始具备促进身体健康的综合体系,人们迎来了人口平均寿命不断增长的胜利之果。并且在老龄人口扩大的过程中,市场也将其当作一次机遇,很多企业投身到老龄市场寻求商机。
但社会上的种种讯息也显示着,因为人口老龄化过程加速、人们对老龄化带来的新的需求认识不足、银发人对如何迎接自己延长出来的生命感到茫然以及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瓦解,人们对老龄化产生了焦急忧虑,甚至会演变成为消极恐惧。所以当老龄化已经成为个体和群体层面最重要的议题时,我们需要让老人了解在他们退休之后且身体健康的情况下,他们除了抚育孙辈还可以做什么;我们需要让家人了解亲人衰老带来的赡养压力应该如何面对和解决;我们需要让企业了解老龄化带来的真正市场需求是什么,如何才能适当和合理的满足;我们需要让社会了解当社会保障体系无法面对老龄化的冲击,应当做出怎样的变革。更重要的是面对不断涌现的老龄化挑战,我们目前最应当采取的行动是不被怀疑和恐惧所绑住,用积极正面的心态去共同面对和探索。
我们如何创新
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创新孕育了“变老的世界”,“变老的世界”也必然在创新中完善和发展。在面对和探索老龄化挑战的过程中,认知观念的创新、社会的创新和技术的创新则是我们如何创新的三个重要方面。
首先,认知观念的创新是“变老的世界,如何创新”的重要环节和起始点。认知观念的创新需要人们积极的看待老龄化,号召人们积极地行动,让人可以优雅地老去,使那些银发者因为寿命延长而产生的“多出余生”,成为充满着活力、愉快的“第三人生”。同时还要推进社会提升认识“把老年人视作年龄一体化社会的积极贡献者和参与者”,积极地引导退休后仍然健康的人们重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让银发者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另一部分重要作用。

其次,社会的创新是“变老的世界,如何创新”的基础。社会的发展不仅为人类带来了长寿的胜利果实,同时新的科技革命成果也带给人类自身的更大解放,使人类社会可以更多地享有“慢慢变老”的胜利成果。但在人类前所未有的“慢慢变老”的过程中,我们曾经的社会机制和结构不再适合新的环境,因此社会创新既是一种不得不做出的变革,也是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
与此同时大众力量正在不断崛起,在适当的情势下,人们愿意甚至渴望集合起来改变世界。所以在社会问题的催化和互联网的放大作用下,大众群体的动机、活力和行动全都具备,进而产生了过去没有而如今才具备的是协同能力。同时身处养老领域的企业也逐渐意识到应当为自身所处的生态圈维系良好的外部环境,以及在面临老龄问题时实施社会责任。所以社会创新的基础正在不断完善,如果我们更加紧密的合作,直面老龄问题,形成自下而上的创新体系,就必然可以找到适当的模式让老龄社会更美好。
最后,技术的创新是“变老的世界,如何创新”的动力。在互联网时代,新的社会架构依赖于互联网,同时也逐渐趋向于社区化,并且人作为社区的重要内容,需要依赖于社区、贡献于社区,成为社区的一份子。而技术的创新则是服务于人以及银发者在社区中的生活、劳动,因此技术创新的浪潮在更快更凶猛的发展过程中,更应当关注的关键问题则是人文关怀。尤其是在当前这个技术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看到人类劳动被越来越大规模地取代,这样即会有大量的人转移到社会、教育和关爱的事务上,其中也包含养老服务。所以从这样的角度,养老服务行业的确是朝阳行业,并且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关注养老服务中的人文关怀,因此希望任何从事技术创新的企业意识到,将现有的以及正在发展的技术,应用到社会的发展和人文的扶植上,才可以为企业赢得更广阔的增长空间。
本文是思德库研究院院长兼SSIDC总干事田兰宁女士在SSIDC养老服务信息化协同创新峰会上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