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德库读书汇】我们可以谈谈死亡吗?
导言
与老人、患者谈论大限,是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的,尤其在我们这个充满死亡禁忌的国家。许多朋友其实都很想知道父母有什么愿望,但总是无法开口。或许,《最好的告别》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
尽管几年来一直关注衰老与死亡的问题,读了几十本相关的书籍,但合上阿图医生的《最好的告别》,在阳光下静坐,我还是能感觉到自己发生了某种变化。这本书更新了我的视野,仿佛给了我一双更深邃更精细的眼睛,去觉察衰老和死亡对于生命的深刻影响,以及人们面对它们时艰难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本书还增添了我的勇气,让我相信,今后无论是面对亲人,朋友还是自己的衰老与死亡,我都会更敏锐更温暖也更强韧。
《最好的告别》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让我看到了人文精神在医学领域中的回归。作者阿图既是一位善于采访和讲述故事的医生,又是一位能从文献中开掘观点和数据的学者。但这些技能只是让此书变得扎实、丰满、可读的“工具”,而不能为书提供“灵魂”。
此书的灵魂,或者说此书真正的价值,在于它具有某种重新“启蒙”性质:在现代医学越来越技术化,越来越只关注“症状”而不关注“人”,越来越将死亡视为“失败”之时,阿图医生在“问题意识”的驱动下,勇敢地回到“人的需要”层面,思考和解构现代医学的狭隘和控制,让人们知道,在医学之内和之外,在生命的长度和生命的质量之间,作为一个“人”,可以有也应该有更多更好的选择——如果时间不多了,你最在意的是什么?为此你愿意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你准备浑身插满管子,在医院痛苦孤独地死去,还是在亲人身边平静安详,充满意义地告别?

生活是由细节组成的。当现代社会瓦解了传统的大家庭,当后辈不再与父辈住在同一个屋檐下,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同一个国家时,高龄父母的生活细节便被时空屏蔽了。你看不到父母如何艰难地站起身来,看不到他们变形的双脚,看不到他们不再会用热水器,看不到他们是怎样跌倒的……衰老对生命的侵袭是那样微妙具体,高龄带来的挑战与它带来的好处几乎一样大,但整个社会远远没有做好准备。养老院一座座地出现了,但它们到底是为子女的需要而存在,还是为了老人的需要而存在?
《最好的告别》为我们弥补了这些细节,让高龄老人的需要变得可知可感,还呈现了那些富有关怀之心和创造之力的人们,去回应这些需要时所做的可贵努力——老年医学专家布鲁道总是让他的病人脱下鞋袜检查足部。他知道,许多老人因为无法弯腰,长期不洗脚不剪指甲,有的脚趾溃疡,肿胀变形。这些信息,帮助他更好地评估老人面临着怎样的风险。
为了帮助老人们抵抗厌倦感、孤独感、无助感“三大瘟疫”,托马斯说服团队成员把植物、动物引进大通疗养院。两年后,研究发现,疗养院居民的处方量下降了一半,精神类药物下降尤为明显,死亡率则下降了15%,而承担了喂养责任的老人,则更活跃,活得更久。

书中关于临终与告别的故事,大都是阿图作为医生亲身经历的,其中也包括他同为医生的父亲。医生的身份和儿子的角色,也让阿图苦苦挣扎:什么时候应该努力医治,什么时候应该放手?什么时候,又怎样和父亲开启关于死亡的谈话?
通常,患者、家属和医生都不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因为在医学接管了死亡之后,人们已经在潜意识中把“放手”当成了“放弃”。
不能谈论大限的到来,结果是生命将近终点时,那些对于生者和逝者都有重要的意义的事情,比如分享记忆,传承智慧和纪念品,道歉、道谢与道别,处理遗产,明确遗愿等等都来不及去做,仓皇之中,留下许多遗憾、伤痛,甚至是严重的心理创伤和家族冲突。
当然,与老人、患者谈论大限,是既需要勇气也需要智慧的,尤其在我们这个充满死亡禁忌的国家。许多朋友都曾问过我这个问题,说很想知道父母有什么愿望,但总是无法开口。或许,《最好的告别》可以提供许多有价值的参考,比如,不要去问“临死的时候,你有什么愿望?”而是问:“如果时间不多了,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行文至此,深感对于两个群体的死亡教育已经迫在眉睫:一个是医生群体,他们常常要面对死亡,大多数时候只能用麻木来保护自己;另一个是老人群体,他们已经能听见死神的脚步声,却不能、不敢、不愿去谈论即将发生的事情。
我决定再买几本《最好的告别》,偷偷放到我妈养老院的书架上。我会在书中夹上这样一张条子,也算做个实验吧,希望能有回音。
作者:陆晓娅,心理学学者,北京师范大学“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的授课教师。
作者寄语:如果您读完这本《最好的告别》后,有些感受想找人分享,您可以给我打电话或发邮件。我是陆晓娅,退休前在媒体工作,也是一名心理治疗师和书评人,近年来在北师大为学生开设“影像中的生死学”课程。我的妈妈也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