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 联盟动态 >

【思德库读书汇】什么是长期照护导论?


什么是长期照护?
长期照护,是指在持续的一段时期内给丧失活动能力或从未有过某种程度活动能力的人提供的一系列健康护理、个人照料和社会服务项目。长期照护不是为了解决医疗问题,而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满足基本需求而存在的。长期照护的目标是满足那些患有各种疾患或身体残疾人士对保健和日常生活的需求,其内容包括饮食起居照料到急诊或康复治疗等一系列正规和长期的服务。

为什么需要长期照护?
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之一是越来越多的人长寿。这个世界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或正在进入老年型社会。目前在中国,60岁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5.5%(国家统计局,2014)。
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的增加必然导致卫生和社会服务领域需求的增加。除了需求量的增加,需求类别的增加也不容忽视。
长期照护的概念起源于已经老龄化的西方社会并在这些社会中得到广泛认同。后工业社会的政策制定长期照护服务政策并推动建立各种形式的服务提供制度。目前,西方国家经验表明:基于亲属关系的社会网络在长期照护服务产业发展之前就已经支离破碎,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孤独地活着,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必然导致家庭照护资源的缺失。
   老年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为满足老年人和失能者的需求而提供的照料和支持可以是形式多样的。照护提供的来源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非正式照护指的是由家庭成员、亲属、朋友和邻居提供的照料。正式照护则通常是指由公共、志愿和商业性组织提供的服务。在现实中,正式和非正式照护的界限既不清晰也不固定,二者之间存在合作、冲突和不断协调的广阔空间。福利政策的变动会影响二者边界的移动,因此,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过程中既需要对二者进行区分,又不能局限于公私领域的简单划分,必须寻求能够平衡不同部门利益的方法。实际上,在全球化生产和消费的背景下,许多老龄化社会的政府在追求社会和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时,也在重新调整正式和非正式照护服务的制度安排。在这个意义上,长期照护服务的政策安排反映了国家和公民的关系,涉及个人的社会服务充当了社会中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平衡调节器,从而不力地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长期照护在中国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民政部开始对无子女、无依靠、无劳动能力和收入的“三无”老人提供社会救助。政府主要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救助:免费居住,机构服务,直接向家庭提供救济金以及向个人提供社会服务等。这种为老年人提供的帮助在中国城镇地区的社会救助项目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1964年,全国共有700多所社会福利院或敬老院,为大约79000位“三无”老人提供长期机构照护(陶立群,2002)。人口迅速老龄化以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20年来建立长期照护机构的速度。
2001年,中国长期照护机构的数量达到39338个,所接纳的人数已经达到893000名(白益华主编,2002)。
目前,投资兴办长期照护机构的资格及其新建机构的所有权已经不再仅仅局限于各级政府。随着近十年来个人投资的加入,长期照护机构按资金来源可分为这样几类:
①属公共社会服务开支、归市政府所有的、由地方民政部门直接兴办的机构;
②城镇地区由国有企业兴办的归国家所有的机构或在农村地区兴办的集体所有制机构;
③由个人投资、属个人所有的机构。

机构长期照护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养老文化随着长期照护机构的出现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人,包括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开始接受向家庭以外的地方寻求照护服务的理念。(在住进长期照护机构的老年人里,有子女的老年人远比无子女的老年人多,而且一些老年人完全是自己决定入住的。他们当中的许多人认为,长期照护机构不再是逃避贫困的收容所,而是为晚年生活寻求支持帮助的一种可以选择的模式。
其次,长期照护机构的发展促进中国涉老服务向多元化发展。尽管家庭照料和社区照护的功能日益削弱,并且机构照护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但机构数量的增加仍然代表着在我们的养老体系中一种新服务模式的出现。
再次,机构长期照护的发展为一项新型产业开辟了市场并会随着创造更多的就业 机会。这项研究显示,绝大多数机构的照护服务提供者都是来自农村的城市移民和工厂的下岗工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这些廉价的劳动力维持着机构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这些机构的确为他们提供了职业和收入来源。在中国这样一个充满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为那些没有专业技能的人创造就业机会始终是一个政策性问题。机构照护的发展为消化这些剩余劳动力做出了相当的贡献。
  最后,机构照护的出现已经影响了国家在服务老年人口方面所发挥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家对老年人的帮助一直维持在非常低的水平上,而家庭成员则始终肩负着主要责任。机构照护的发展是家庭照护老年人能力下降的直接结果。这样一来,照护老年人就从最初的个人事务变成政府不容忽视的公共事务。政府已经开始对现有机构提供物质帮助,比如,政府正在对寻求长期照护的贫困老年人提供补贴,同时再规范长期照护机构的运作方面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摘选自《长期照护导论》
编辑:智能养老瞭望工作室

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2  京ICP备16005488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园博园南路1号渡业大厦 邮编:100081 电话:159011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