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 联盟动态 >

【原创】田兰宁: 再见的勇气


在安静中沉默
我知道你是上帝
在你秘密的存在中
我们重新恢复
在混乱和困惑中
我知道你是至高无上的
在我们软弱时刻
你给我们恩典
没有人像你一样
使我们自由
给我们力量给我们希望


前一段时间,湛庐汇推出一本十分有意义的书《最好的告别》,邀我去一起聊聊,在老龄社会应如何看待临终关怀。还没有来得及去聚会,我匆匆赶去沈阳看望在ICU的姨。我姨年轻时由于文革,家庭遭迫害,耽误最佳治疗时间,患上了风湿性心脏病。但带着病的姨从未停止过努力,她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辛勤工作,抚养小孩照顾老人。退休后的姨,上老年大学,从学电子琴、书法、英文、计算机到自己写散文集,完成了老年大学的全部课程。

生活对她并不公平,她却始终是待人最温柔,最体贴的一位。亲朋好友们都喜欢和她待在一起。病情加重后,75岁的她在医生指导下,决定经历人生的最后一次拼搏。我们一直鼓励她,也盼望姨能够过有质量的晚年生活。但是心脏手术后,姨没有能够得到康复,当我匆匆赶到病房时,医生问我是否可以撤掉呼吸机,我站在那里,所有学的老年学专业知识、理性认识都消失了,我无法舍弃亲人,只想着或许还有可能帮她延长一点儿生命,不舍和抗拒,我无法接受她的病无法治愈的事实…



社会老龄化的课题,一定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我们都会经历衰老以至于死亡。 《最好的告别》里有一句话,“生命的最后一课必定是衰老与死亡”。我也常常听到说,“等老了就去养老院,最后也不麻烦孩子”。这些看似美好的计划,当我们面临生命与死亡选择的时候,绝不仅仅是一个作为谈资的话题。人对生命的渴求,对死亡的抗拒,本能地让我们无法接受衰老规律的事实。正是这个本能使“社会老龄化”这一课题成为社会不断上升的压力,而我们还远没有准备好如何应对,哪怕是想象老龄化社会给每个家庭和个人带来的影响。

医学知识的进步与人类的复杂系统在不断博弈。当人对自己本身可控性抱有更大期待时,是否正是脆弱的时候?一个三分之一的人群都处于脆弱系统的社会,其研究课题似乎远远超出现在的知识水平。当我再读《最好的告别》时,钦佩之心不绝,就像总序写“了不起的葛文德”,这是一本关于人人必须知道的常识的书。但我承认,我依然没有对告别做好准备,没有最好的告别却是接纳终有一别的事实。

我姨了却未竟的情怀,跑了该跑的路,对人生每一个难题,都默默交上了答卷,出发去了更美好的地方。我是基督徒,知道我们还能见面,她平静的温柔的脸告诉我她会在上帝那里继续为我祝福。她留下的爱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生生不息。

《最好的告别》在书中写到:“人至少需要两种勇气。第一种勇气是面对人终有一死的事实的勇气——寻思真正应该害怕什么、可以希望什么的勇气。但是更令人却步的是第二种勇气——依照我们发现的事实采取行动的勇气。” 是的,我们现在至少可以开始选择有勇气地面对将有的事实而不是掩耳盗铃,或顾影自怜,或一味抱怨。去行动、去思考、去探究,去了解事物的本质,去开化心智。当人人都有勇气,人人开始行动,即便是终有一别,社会也会因你而精彩…


好书推荐:《最好的告别》

《最好的告别》以一个医学工作者的角度进行反思,作者选择了常人往往不愿面对的话题——衰老与死亡,梳理了美国社会养老的方方面面和发展历程,以及医学界对末期病人的不当处置。书中不只讲述了死亡和医药的局限,也揭示了如何自主、快乐、拥有尊严地活到生命的终点。书中对“善终服务”“辅助生活”“生前预嘱”等一系列作者推崇的理念,都穿插在故事中作出了详尽的说明,相信会给老龄化日益加剧的中国社会以启迪。

编辑:智能养老瞭望工作室

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2  京ICP备16005488号-1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园博园南路1号渡业大厦 邮编:100081 电话:159011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