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铭副部长谈养老中的热点问题

编者按——智能养老瞭望
近日,民政部副部长邹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当前有关养老的几个热点问题发表了重要看法。邹铭的观点,在养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宏观背景下,对于各级民政部门的领导者,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床难求”是短缺问题也是公平问题
对于公众十分关注的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的问题,邹铭认为:公立养老机构收治的对象重点应是城乡特困老人、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高龄等老年人,为他们提供无偿或低收费的供养、护理服务,充分发挥“兜底”作用。公办养老机构总量不足,出现了“一床难求”。我们要加大供给,但希望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来弥补,而不是单纯追求政府更多地去投资。同时还要解决保障性资源的公平。我们已出台一个政策,在全国逐步推行以经济条件和身体状况为重点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并将评估结果与老年人享受福利补贴以及入住公办养老机构等挂钩。
农村“以地养老”是一个创新
关于一些地方试点的农村“以地养老”的试点工作,邹铭说:农村老龄人口大约是1.19 亿,占全国老龄人口的比例是56%,占农村总人口的18%,其中包括5000 万左右的留守老人。如何开展农村养老服务工作,是一个大问题。总的来说就是要推进城乡统筹,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开展土地流转支撑农村养老,契合我们现行的法律法规。通过流转获得的收益,来支付农村老年人的养老消费,回归了土地养老和家庭养老的本位,是一个创新举措。
弥补养老护理员缺口要从提高收入着手
目前,全国大约只有29万护理员,但失能半失能老人大概有3500 万,按照1 个护理员照看3 个老人的标准,这个缺口至少是1000 万以上。尤其是有资质的、一线的护理人员非常匮乏,需要多方面政策来支持,尽快弥补这个缺口。要从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收入水平着手,让他们觉得在社会上有地位,他们的收入是跟付出相称的,有自己的职业前景和职业资格。补贴来源,财政投入是一个方面,家庭和社会也需要投入。
正在研究建立护理保险制度的可行性
现在有些地方在试点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这已不仅仅是保险,而是一个制度保障的概念,非常必要。民政部和相关部门共同认真研究国家层面推动这个制度出台的可行性。目前各地的试点主要是循着两个途径:一个是从长期护理保险的角度,还有一个是循着政府补贴的角度去做,目前看试点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长远看,国家建立对老年人的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势在必行。民政部有以下几方面工作需要推动:一是大力推动医养融合,把一些护理服务转化为保险给付。二是指导和支持地方出台针对护理失能半失能老人的补贴制度。三是会同有关部门尽快研究制定老年人护理分级标准。
关于“失独老人”老无所依如何帮
包括“失独老人”在内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老年人,由于子女伤残或死亡,他们在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遇到困难,需要政府和社会给予特别关爱和帮助。民政部门向这些老人提供的扶助政策可以概括为“两个救助”“三项补贴”“四个优先”“三项服务”。“两个救助”就是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三项补贴”就是高龄津贴、针对经济困难老人的养老服务补贴和针对失能老人的养老护理补贴。“四个优先”就是对符合条件的,要优先进入公办养老机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他们收养子女,子女有残疾的优先安排医疗康复项目,残疾子女需要配康复辅具的,优先安排适配。“三项服务”就是心理慰藉和精神关爱服务,基于社区的各项养老服务,免费提供基本殡葬服务。
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
希望老年人在退出工作岗位、进入老年人行列后,能发挥专长,尽其所能,继续做一些事情,在这个“小老阶段”更多地投身于社会生活。如果身体出现问题、需要有人经常照顾的时候,可以接受一些专业机构的上门服务,同时继续在社区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如果真正到了失能半失能这个阶段,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继续在家养老,请护理人员上门服务,或者住到机构里头去,由机构来提供服务。快乐地生活、健康地长寿、优雅地老去,我觉得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确实很难,要做的工作非常多。“十二五”规则纲要提出了“中国式养老”的一个基本格局——居家是基础、社区是依托、机构是支撑。“十三五”时期,我们将更加重视居家和社区,并列为下一步政策投放的重点。要出台一些引导型、枢纽型的政策,让大家能够在居家和社区享受到更好的养老服务。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