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信息速递 >

思德论坛 | 田兰宁博士:当AI成为照护者,我们准备好了吗?

    2025年3月8日,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在四川省成都世纪城国际展览中心成功举办第十四届“思德论坛”——AI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场景。

    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理事长田兰宁博士以“当AI成为照护者,我们准备好了吗?”为题发表主旨演讲,从“照护”的本质引导大家思考“AI是否真的能取代人性化的温度”。
    田博士提出:AI可以完成基础照护任务,却难以应对老人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与情感需求;我们需要思考AI照护者能否理解老人渴望的尊严、理解和真实人际互动的深层需求,以及这些需求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即使是最先进的AI模型,也仅能基于算法和预设数据响应老人的需求,无法真正理解"孝道"背后的文化含义;如果我们过于依赖 AI,人类自身的照护技能和同理心可能会退化。同时,田博士分析只有提升创造力、同理心、灵活性,才能成为不容易被AI替代的照护者。
    本文整理田博士演讲主要观点,与行业同仁分享~~

"照护"的本质:

AI 是否真的能取代人性化的温度?
    "当 AI 机器人成为照护者,我们是否能在情感联结上做好准备"
    AI 可以完成基础照护任务,却难以应对老人突如其来的情绪波动与情感需求。当老人想讲述往事,AI 能否真正"倾听"而非简单"记录"?
    人类的情感联结建立在共情、直觉和共享经验之上?
    我们需要思考:AI 照护者能否理解老人渴望的尊严、理解和真实人际互动的深层需求,以及这些需求背后蕴含的文化意义。

文化差异:

中国养老传统与 AI 的冲突

常见观点:AI 是全球趋势,适用于所有社会。

孝道文化:在中国,养老深受孝道文化影响,家庭角色和人际关系在老年人生活中占据核心地位。

文化冲突:AI 机器人可能被视为"外人",甚至引发老年人的排斥。

AI照护的技术与情感界限
    即使是最先进的AI模型,也仅能基于算法和预设数据响应老人的需求,无法真正理解"孝道"背后的文化含义。当老人讲述年轻时的挣扎或子女不常回家的失落感,AI只能提供表面的安慰,而非源自内心的共鸣。

    一位84岁的张奶奶对AI助手说"我想念我的孙子"时,AI能给出标准回应,却无法感受其语调中的孤独和渴望家庭团聚的文化期待。更无法像人类照护者一样,理解沉默背后可能隐藏的情绪需求。

这种"情感模拟"也许能满足功能性照护,却难以满足中国老人对"天伦之乐"的深层精神需求。

老人的主动性:

AI 照护下的"被控制"感

常见观点:AI 帮助老年人生活更安全、更便利。

过度保护:AI 机器人往往以"保护"为名,限制老年人的自主性。

尊严问题:这可能让老人感到被"监视"和"控制",而不是被尊重。

核心思考:AI 照护是否会让老年人从"生活的主人"变成"被管理的对象"?

“过度依赖”的隐忧:

人类照护能力的退化?

    如果我们过于依赖 AI,人类自身的照护技能和同理心可能会退化。

    这对养老行业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我们培养的不是照护者,而是"机器人管理员"。

照护的未来

大胆假设:AI 的普及是否会让我们失去照护的本能?

警示比喻:"就像我们依赖计算器后忘记心算,AI 照护是否会让我们忘记如何去爱?"

能力培养: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保持人类照护的核心能力。

人性化照护的情感价值

情感联结:如果 AI 成为主要照护者,我们是否在无意中剥夺了老年人被"看见"和"理解"的权利?

人类共情:一个老人讲述自己年轻时的故事,AI 只会机械回应,而人类照护者可能会流露共情,这对老人的精神健康可能是无价的。

灵魂之问:"AI 照护者是否会让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失去照护的价值?"如何成为不容易

被AI替代的照护者?

创造力、同理心、灵活性

创造力:在照护过程中能够创新解决问题,适应老人不断变化的需求。

同理心:真正感受并理解老人的情感需求与生活体验。

灵活性:根据突发情况和老人情绪变化迅速调整照护方式。

学习照护哲学课程

      2025年大年初六,“拥抱照护者”联欢会拉开了课程序幕,田兰宁博士与25家养老服务机构的照护者共同探讨“照护”这一理念的深层内涵。通过互联网平台连接全国照护者,提出照护不仅是技术行为,更是关爱与人类共通需求的体现。课程以哲学思考为切入点,旨在提升照护者的专业素养,推动养老服务从传统护理向以人为本的照护模式转型。

 

中关村思德智能健康养老产业联盟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12  京ICP备2022027975号

地址:北京市丰台区园博园南路1号渡业大厦 邮编:100081 电话:15901123013